


林檎,九〇后,本名周华俊。理工男,现居重庆,从事电视新闻媒体相关工作,业余写作。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,散见于《收获》《当代》《花城》《人民文学》等,有作品被《小说月报》《小说选刊》《作品与争鸣》等转载。2024年获《鲤》“伏笔计划”首奖。
\n
林檎:文学是我呼吸的窗口
\n(本期访谈主持人:陈泰湧)
\n
上游文化:你的自我介绍中有两个关键词,理工男和业余写作,为什么强调这两点?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作为一个理工男,是怎么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呢?
\n林檎:我从小就喜欢理工科,那会儿小学才念了一半儿吧,识字不多,没读过《水浒传》《基督山伯爵》和金庸小说,反而痴迷于外星人、恐龙、宇宙深处的黑洞。每个星期天的下午窝在藤椅上,捧一套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读得累了,就抬头看天。我到现在都清晰记得那种感觉——看着那漫无边际的雨丝,瞬间感觉自己可以掌控整个世界。好在这种幻觉没有持续太久。想起网上一个段子:友谊会走散,爱情会变淡,金钱会诱惑你,生活会刁难你……只有数学不会,数学不会就是不会。这话说得好啊,甚至都不用等到高考,初三上学期学完二次函数我就知道了,自己做不了科学家,更改变不了世界。老老实实读了工科,本来冲着就业去的,结果后来也没干这一行。本科学了四年的机械设计,头一回派上用场,还是后来写科幻小说,在小说中设计了未来汽车。
\n上游文化:你的文学之路起步是在大学阶段?
\n林檎:严格说来,应该是在高中阶段。那时候离高考没几个月了吧,自己几斤几两也清楚了,反倒轻松起来。念了三年高中,头一回去校图书馆,发现了一本《西方现代派小说选》,才知道小说是这么回事。教室里挂出了高考倒计时,而我则一下子抓紧了这高中时代的尾巴,写了两三篇,或许算不上小说的东西。
\n到了大学,我开始大量阅读,遇到一位学长,是他带我认识了余华,《在细雨中呼喊》应该是帮助我建立小说观的作品。
\n大学的时候只管写,心里根本就没有发表的概念,写完之后拿给几个朋友看一看,交流交流,感觉挺好。真正意识到发表,已经很晚了,已经是毕业后的事了,工作繁忙,想找一个呼吸的窗口,才开始投稿。
\n
上游新闻:你写了之后没有发表的作品有多少篇?
\n林檎:我有个文件夹,从高三写的那两三篇小说到现在正在创作的,都有编号,当然前面很多都是出于某种虚荣感的滥竽充数,编号编到了100多篇了。
\n第一篇发表的应该是第70多篇,将近80篇的样子。
\n上游新闻:也就是说你“练笔”的作品有七八十篇?这些作品中应该还是有一部分投过稿的吧?都被拒了?
\n林檎:被拒稿是常态。
\n上游新闻:被拒了有什么感想?
\n林檎:拒多了就没有感觉了。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多写,这篇退了还有下一篇。
\n不过直到现在,虽然发表了一些小说,但也还是不确定自己能永远写下去。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篇会写什么,这有点像钓鱼,即便你自以为掌握了技术,挂好了饵料,但最后一步,永远是等待。上不上钩,决定权不在于你。所以说,这也是一种业余的写作状态。
\n专业写作和业余写作的界定标准很简单,就看你要不要打卡上班。因为我写小说只能是下班了写,那肯定就是业余写作。
\n当然,业余写作也要有职业的心态和标准,这也是亦师亦友的宋尾老师对我说的。当下时代,可以说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作家”,书写和表达是每个人的本能。文字基本功就不说了,感觉对创作来说,最重要的是生活的能力。听起来可能比较玄,但确实是这样,小说都是生活中来的,大家都在过日子,但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,就看能不能从日常之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个体经验。
\n
上游文化:相比很多的文学创作者来说,你是极为幸运的,在2024年《鲤》的首届“伏笔计划”大赛中,你的作品《药师变》在参赛的1455篇作品中脱颖而出,最终成为获得首奖的三篇作品之一,能讲讲你的参赛经过吗?在“伏笔计划”获奖后,你的创作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?这种变化对后续写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?
\n林檎:我之前又翻了翻那个文件夹,第一篇叫《箜篌演义》,开头是“蜿蜒的河面上,几支桨打破了宁静”,大概是课堂作文,故弄玄虚。尽管不愿承认,可这就是我写下的第一句小说,那几只桨板荡起的涟漪,至今仍在回环往复。《药师变》是第89篇,写于2022年初,从完成初稿到与“伏笔计划”相遇,时长两年半。
\n宋尾老师还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写作者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写。”深以为然。像刚才说的,写作就像钓鱼,甩杆之后只能等待。
\n伏笔计划,就像那枚钩子。
\n去年夏天的事吧,感觉却恍如隔世,回想起来,最美好的反而是投稿后的等待。等待是幸福的,等待没有结束,希望就一直存在,就像电影里讲的,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。至于说变化、影响,其实在一切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就结束了。忘记,拉倒,继续投身生活洪流中去。
\n我一直在写,手头正在写的这篇叫《找枕头》,在文件夹里的编号已经来到123。与其说期待小说完成,倒更像是他们标记了我的人生。所以,我相信,一切书写终将被看见。
\n上游文化:评委对你的《药师变》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这部作品是“融合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特质的实验作品”,也请你聊聊这部作品吧,是什么触发了你创作这部作品的?
\n林檎:先说说“药师变”这个题目。古代识字率不高,僧人为了传播经典,就把佛经里的故事画成图像,一目了然。经文变成图像,就叫“经变”。《药师经变》,是佛教一幅有名的壁画。
\n最初看到这个陌生化的字词组合,是在大足石刻。石刻其实不止一处,除了大家熟知的千手观音、卧佛等,另有一相对来说人迹罕至的点位,好像叫“北山石刻”。记不清了。抱着“来都来了”的想法,一并去了。在那些孤独的洞窟,我见到许多被削去头颅的佛像,正如小说中所言,像极了“依旧新鲜的凶案现场”。
\n逛景点不怎么爱听讲解,一是要花钱,扫码也麻烦,再者对那些安在乾隆、慈禧头上的牵强附会也不以为然。返程路上,就开始想,那些佛头去哪儿了?我知道这就像一颗种子,好在它现在变成故事长出来了。
\n
上游文化:你的创作理念是什么样的?
\n林檎:我本职是干摄影摄像的,拍人像有个说法,要拍摄人物的暗部,暗部往往蕴含更多层次和细节。写作也是如此,我比较喜欢书写那些在生活中困顿、挣扎的小人物,感觉可写的更多。比如我写过江北机场的驱鸟员、小区保安队队长、景区小卖部售货员、兼职网约车司机等,我相信通过这些群像可以塑造一座城市。平凡的日常当中,也有伟大的传奇。
\n另一方面就是拥抱现实主义。虚构是小说的生命,但打动人永远是因为真实。不管文学时尚如何嬗变,现实主义选择作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时代褶皱。因工作原因,我参加过2022年的缙云山抗击山火战斗,2020年和2023年的万州抗洪抢险等任务,还记得那年在缙云山火场,云南消防的兄弟说,“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”“火场上能吃到冰糕”“重庆人恨不得把火锅都端上来了”……后来,我把这些话用到了自己的作品里。在摄影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,“拍得不够好,因为离得不够近。”我想写作也是这样,只有参与生活而不是观察生活,作品才能接地气、有温度、有力量。
\n上游文化:聊聊你创作一篇小说的具体过程吧。
\n林檎:其实,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,实话实说,比较枯燥。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灵感故事,每次创作对我来说,都像车间造机器,看看仓库有什么材料,然后下料、车零件、组装,有时候甚至不是从头到尾线性书写,想到某个场景就先写下来,然后进行连接组装。甚至先想好了大结局,再往回倒着写。最后调试质检,就算完成。
\n上游文化:很“工科”化的“组装”过程,那么你的写作会有困顿和乏味吗?
\n林檎:有种说法,兴趣是不会丧失的,所以没有“坚持”一说,因为兴趣丧失就说明你没这个兴趣了,及时止损,也挺好。是这个道理,不过多少有点浪漫化了。写作,就敲打键盘的过程而言,确实是挺乏味,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抗拒的。
\n记得很小的时候,邻居家有台拖拉机,一到冬天,启动困难,先往水箱灌热水,再拿火烤底盘,最后用根一人多长的“几”字形摇杆插进发动机,拼命搅拌,才能把车子叫醒。别人不知道,反正我的写作“热身过程”一点儿也不比这个简单——盯着屏幕,打坐一般,有时候半小时不一定能憋出一行字来,好不容易启动了,又该工作了,就此搁置。等到一会儿坐回来,这个过程就又重复一遍。
\n自我形容为“尺蠖式”写作。一只笨拙的毛虫,别说羡慕鸟蝶飞,能有蚂蚁的速度也是很好的。确实没法儿,各有各的道路。至少,有这么一条可供爬行的径迹让自己投入进去,就很好了。
\n
上游文化:既然你提到写作像“车间造机器”,强调“下料、车零件、组装”的理性流程,但文学创作也需要感性表达,你如何平衡创作中的“技术化”与“情感化”?
\n林檎:先说“情感化”。因为都是碎片时间写作嘛,我的创作“情感曲线”大概没有明显的峰值。有时候先想到结尾,有时候最后才敲定开头,最后完稿可能是在中间某个段落,所以没办法靠情感去推动创作。但是创作内核,毫无疑问是“情感”,写过一个短篇,名字叫《司号》,讲殡仪馆里的小号手,里面有这么一段:
\n我们几个乐手随家属一道鞠躬,可以看见老爷子脑门上汪着一层细密的汗珠。女儿说等等,伸手要给老爹揩汗。遗体刚从冰柜请出来,还没解冻。潮气凝结,汗擦不尽,揩完又冒出来。鼓手不该多嘴,说了句“那辈人都是劳苦命,到这会儿还在流汗啊”……
\n其实,这篇小说都不重要了,“遗体上的汗珠”,就是作者想要说的全部。吭哧吭哧敲打出来八千多字,就是为了把这个细节包裹起来。也许,这个过程就是“技术化”处理。我没有经过科班训练,也讲不明白。不过,纯理性分析,这处细节也不一定需要亲身经历,完全可由“水蒸气遇冷凝结”的物理定律推得。所以,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是否必要,“遗体上的汗珠”可以通过技术化的虚构而得到吗?我也讲不清楚了。
\n上游文化:你说自己读工科是奔着就业去的,但真正就业后又干着颇有文艺气质的摄影摄像工作,再加上你在文学创作上的一路狂奔,理工科的确定性与文学的开放性在你身上形成了碰撞,挺有趣的!我记得你说过,曾将机械设计知识用于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汽车设计,那么,理工背景是否为你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或细节描写优势?
\n林檎:写一个故事当然有很多困难,比如说没有时间,没有心情,没有一个手感舒适的键盘,但从头开始捋,最痛苦的还是没有素材。这就像做饭,如果你连菜都没有买,就别操心厨艺的事儿了。如果说理工背景对写小说有所帮助的话,可能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方法,帮你把有限的食材弄得像那么回事。
\n公元前三百年左右,欧几里得用五条公设推导出整个几何学框架,这种被称为“公理化方法”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仍是人类科学的支柱之一。这故事我熟啊,我写过一个谍战元素小说,学欧几里得,给潜伏的主人公拟定了三条工作原则:无条件完成任务、单线联系、暴露即除名。然后输入初始条件:一、身份暴露;二、只有师父知道。能推出什么结论?很明显,主人公必须杀掉师父,这是他必须完成任务的职责使然。奇迹出现了,即便没有俄狄浦斯和李尔王,没有整部文学史,只需要几条“公设”,人类全部悲剧的母题,仍可以在未来无限的故事中重现。
\n这,就是理工科的力量。
\n但话又说回来,人的行为又真的全部吻合逻辑吗?小时候看《动物世界》,沙丁鱼群最有意思,千万条小鱼抱团游动,也没谁打手势给信号,竟能在一瞬间集体完成转向、掉头。这事儿科学家到现在也说不清楚,类似的还有火蚁,更别提人类的某些不可理喻的行为。不过自私一点考虑,幸好科学还没有解完世界上所有的题目,可能那些逻辑尚无法解释的缝隙,才是作家工作的地方。
\n
上游文化:作为“业余写作者”,您如何处理工作与写作的时间冲突?是否有固定的创作习惯?
\n林檎:有时候也没有刻意保持写作状态,不会因为哪天不写就浑身痒痒。我的写作没有过多的讲究,自己会找时间,有段时间我兜里就揣一张纸,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来写。我还认识不少文友,用手机备忘录写,地铁通勤的时候,甚至上厕所的时候,都可以写。
\n上游文化:你是“新”重庆人,也请你用文学的眼光来打量一下我们这块土地吧。
\n林檎:我老家是湖北的,2016年本科毕业来到重庆,眼看也快十年了。
\n都说这是一座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城市,但我的文学创作中最开始并不太涉及这些元素。我总是希望虚构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城市作为叙述背景,以达到某种普世性,但实践发现不可能,任何想象,都是源自现实生活。那时候,我差不多都可以说重庆话了,这才切身感受到,这座城市里的坡坎巷陌、火锅美食、麻辣鲜活的市井语言,都为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丰厚土壤。
\n经济领域有一个说法,衡量国家综合实力,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“全产业链”。类比过来,重庆集大城市、大农村、大山区、大库区于一体,不管是都市题材、山乡巨变还是生态文学,你写什么,都能在重庆找到原生富矿。爬坡上坎的日常、吊脚楼的错落、穿楼而过的轨道交通,地理与文化的双重烙印,塑造了重庆人独特的生存哲学。文学作品亦可通过“山城空间”,折射人性的起伏。
\n“现实性”和“当下性”往往又是分不开的,经常和很多编辑老师交流,大家普遍感觉到一个现象:当下青年作者的作品中,反而很少见到最近十年的生活反映。这里固然有当下书写的难度,但我们更缺少的,是书写当下的勇气。从这点来说,目前还不是文学书写重庆,而是文学追赶重庆。
\n
上游文化:“文学追赶重庆”,这个说法颇有“金句”味道,那么,在你看来,重庆近年来的哪些社会变化最值得文学关注?你又计划如何通过作品来回应这些变化?
\n林檎:如今的重庆,既是“8D魔幻都市”,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个核心;既有轨道穿楼,也有“渝新欧”大通道。重庆作家不光要为“消失的梯坎”立传,也要书写身边正在发生的“山乡巨变”。就像我上面提到的,写作跟摄影一样,“拍得不够好,是因为离得不够近。”我只能继续积极地投入生活,而不是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,这样,才能写出接地气、有温度、有力量的作品。
\n上游文化:最后再问一下有关“AI时代”的写作态度问题。理工背景让您对技术更敏感,你是如何看待AI写作工具对“业余写作者”的冲击?是否会尝试用AI辅助情节构思或资料搜集?
\n林檎:拿AI写公文真挺好,可以说是生产力工具。写作的话,至少目前感觉还不行,让它帮你写故事梗概感觉都还差点意思,改来改去,有时候还要冒火,折腾半天,不如自己写了。当然了,也许是我AI用得不好。构思情节更不用说了,AI那味儿,一眼能看出来,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关联,一两处或许还可以说是“陌生感”,超过五百字就显得油腻。最危险的是资料搜集,一点儿都不敢相信。它会瞎编,说得理直气壮,脸皮还厚,你给它指出来,它马上再给你瞎编一个。不过换个角度想,这也说明人家性格好。心情不好了,拿来聊天玩儿,也算提供情绪价值了。
\n相关链接:
\n推荐丨林檎:啖鱼史
\n推荐丨林檎:山坡上的来客
\n推荐丨林檎:彗星来的那一晚
\n推荐丨林檎:萌牙(短篇小说)
\n推荐丨林檎:双生
\n推荐丨林檎:解腕
\n推荐丨林檎:穹顶(节选)
\n推荐丨林檎:夜奔
\n
168股票配资平台
中金汇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